关于对常州市十七届人大四次会议代表建议第137号的答复
关于对常州市十七届人大四次会议代表建议第137号的答复
索引号:
014109445/2025-00042
您提出的建议收悉,围绕您在意见中提到科创实力汇聚、区域创新制造基地打造、国际先进产业技术转移承接等方面,我委会同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商务局、市财政局、市国资委及投资集团认真研究讨论,全面梳理当前已开展工作,深入谋划未来工作思路,现答复如下:
关于对常州市十七届人大四次会议代表建议第137号的答复
您提出的建议收悉,围绕您在意见中提到科创实力汇聚、区域创新制造基地打造、国际先进产业技术转移承接等方面,我委会同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商务局、市财政局、市国资委及投资集团认真研究讨论,全面梳理当前已开展工作,深入谋划未来工作思路,现答复如下:
一是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重点打造智能制造龙城实验室、中以常州创新园等高能级平台,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科教城及中以园区发展,对国家级、省级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给予蕞高1亿元支持;推进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新增企业联创中心8家、市级创新联合体16家;完善双创孵育体系,对省级以上众创空间、孵化器及科创综合体给予蕞高120万元奖励。二是深化创新人才引育。实施“青春留常”计划,提高购房补贴至30万元,给予在常高校蕞高100万元留才奖励;支持博士后工作站建设,提供每月5000元生活补贴;通过大赛引才、四链融合及海外渠道招引人才,建成426个项目库,落地签约28个;推广“双岗互聘”机制,开展独角兽企业培训,累计签约46家企业,成功推荐55名高层次人才。三是加速新兴产业孵化。构建“幂律引擎”孵化体系,借鉴国际先进模式,聚焦未来产业赛道,建设“筛选+孵化+投资+科创训练营+科创生态资源”多维立体孵化体系,联合5家重点创新平台打造联盟孵化器,推动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合作孵化。
(二)在国企央企区域创新制造基地建设方面
一是出台工作方案。聚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深化与央企以及北京、上海、广东等先进地区国企在“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机遇中的合作,研究出台《推动常州市与央企合作发展的工作方案》。二是建立专项工作机制。建立健全高效协同的央企合作推进体系,明确职责分工,强化统筹协调,出台《常州市央企合作发展专项工作机制》。三是组织专项对接活动。根据工作机制,突出各辖市区主动对接,产业园区精准对接,链主企业和中小企业融通对接,实现要素优势互补,全年共排对接活动78场次。
(三)在承接国际先进技术转移方面
一是聚焦重点国别开展专题招商。武进区西太湖科技产业园先后举办“中以创新合作周”“德国智能制造对接会”“日本氢能产业论坛”等品牌活动,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中以创新合作周”已连续举办8届,累计促成32个技术合作项目落地。二是实施产业链靶向招商。针对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等优势产业,组建专业化招商团队赴德国、日本、韩国开展“链主企业敲门行动”,金坛区围绕动力电池产业链,成功引进德国高精度轴承项目。三是创新“飞地招商”模式。在深圳、上海等地设立离岸创新中心,通过“异地孵化+常州产业化”方式引进优质项目。2025年1-4月,我市通过专项招商活动引进亿元以上外资项目7个,其中,武进区引进韩国超高速磁悬浮设备项目、法国表面处理项目;金坛区落地劳施保施汽车全主动悬架系统项目、德国高精度轴承项目;钟楼区落地氢燃料电池研发和生产基地项目。
一是政策加力。落实《常州市推进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强化平台载体建设、业态模式融合发展、跨境贸易便利提升等七方面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二是资源整合。依托西太湖跨境电商产业园,以数字化服务为核心,重点引导医疗器械等产业拓展跨境电商业务,形成资源集聚效应;对接“长三角(常州)跨境电商创新中心”,完善开店选品、物流等全链条服务,增强品牌影响力。三是生态优化与品牌建设。通过创新中心提供专业化支持,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从开店到支付结算,打造一站式解决方案;通过高效服务和资源整合,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入驻。
一是积极承办创新赛事。举办“华罗庚杯”创新创业大赛,聚焦低空经济与商业航天产业领域,加快低空经济与商业航天领域高层次人才、创业团队和企业项目集聚,发掘并遴选一批低空经济与商业航天重点领域的前沿技术与应用项目,路演超100个项目。二是开展创新主体梯次培育。2024年全市新增11家省科技企业上市培育计划入库企业,列全省第三。持续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推荐入库,全年入库5435家,较去年增长12%,增幅全省排名第三;全市净增高新技术企业超700家,年末累计高新技术企业5428家,增幅苏南头部,通过率苏南第二;193家企业入选2024年江苏独角兽企业和瞪羚企业。三是强化优质企业重点培育。出台《常州市十百千亿大企业培育工程实施方案》,着力培育壮大以营业收入超十亿、百亿、千亿级工业大企业为代表的领军企业集群;打造“小微企业-规模以上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大企业(集团)”培育链条。
一是推动资金直达快享。全面推广应用“直达快享”速兑机制,按照全市统一流程发放奖补资金,加快实现市本级、辖市区、乡镇三级“直达快享”机制常态化、一体化、长效化应用。2024年度,累计直达兑付财政资金87.23亿元,惠及企业8.07万家次、个人94.16万人次。另一方面,立足财政资金“直达快享”数据汇聚,深挖数据价值,探索实施政策问效场景应用,更好服务科学决策。二是积极争取上级惠企政策。抢抓国家“两新”政策机遇,大力实施工业领域设备更新改造项目;加强先进制造业增值税加计抵减、省制造业贷款财政贴息等政策的宣贯和落实,推荐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母基金项目。三是提供资金协助支持。设立未来产业天使基金,联合相关出资方及市场化遴选管理机构,围绕“51010”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1650”产业体系及“10+X”未来产业体系,重点布局合成生物、第三代半导体、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空天开发等常州市重点发展的未来产业领域。
一是全力做强产业支撑。围绕全市“1028”产业体系,聚焦高端医疗健康、新材料、新能源、合成生物等优势产业,加大高新产业项目招引力度,招引一批标志性、牵引性项目。建设企业联合创新中心,吸引央企布局创新中心、研发中心,推动产业链融通共链。加快“顶天立地”大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助力专精特新企业上市高质量发展,发展壮大产业规模,不断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新赛道。
二是打造科技创新高地。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充分发挥南大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西太湖合成生物蛋白智造中试平台、江南石墨烯研究院等现有科创平台、创新载体作用,吸引更多创新人才、创新项目集聚。放大高校院所集聚优势,搭建校企合作平台,通过开展“智汇全链益企行”等活动,与在常高校、研究院合作对接人才与技术需求,推动创新资源高效利用;深化产学研合作,推进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的全过程贯通,加快建设技术转移机构与概念验证平台,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链条,定期举办项目路演、技术研讨等活动,促进创新要素自由流动,让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切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新动能。
三是持续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以开展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攻坚为抓手,全面推进流域水环境持续向好,深入推进城乡环境大整治,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结合新能源产业布局,推广绿色低碳技术应用,支持企业研发环保关键技术,推动产业绿色化转型。强化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参与生态治理项目,探索“产业+生态”协同发展模式,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赢。
主办: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承办:常州市大数据管理中心版权所有:常州市人民政府电子邮箱:br/>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 (市行政中心)3号楼B座116室技术支持电线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产业园区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